第466章 持久战

风流大宋 林二虎 3251 字 7天前

令狐小娘子在人群中疯狂地呐喊着,不顾太多的泪水已经冲坏了她精心施涂的妆容,她只感觉今天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准确地击中于内心深处,产生出的振荡之力,令她觉得自己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这股难以言表的力量在所有的学员、教授、博士以及李峰院长的心里升起,一度在流求人心中缠绕过的阴霾正在迅速地散去并消失,他们用着近似于狂热的朝圣般的眼神紧紧盯着秦刚。他们深信,这位年轻的执政,已经帮助他们获得了全新的人生,而且也必将带领他们驶向文明战胜野蛮的明天,大宋真正王霸于天下的那一天!

不过,还是李峰保持着几分清醒。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么多的学员继续留在广场上疯狂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立即安排了几名教授博士,分头去带着大家乘兴沿着锦花大道进行游行庆祝——只要由面转为线,再多的人也就不会担心生乱了!

秦刚继续站在原地,微笑着向依次离场的学员们热情地招手示意,抽空也回头问了一句李峰:“火器院的人留下了吧?我们接下来就过去!”

自从出了那次的黑龙阁暗探入侵事件之后,火器局与医药局就被宣布由格致院与军事院共管,然后重新安排在了唐州城外的飞鹊谷中。

飞鹊谷三面环山,只有一条进出的山道,军事院不仅派驻了一队飞鹰军为两局的内卫,还将唐州驻军营地安置在了山谷之外,成为外界根本无法渗入的绝密之地。

秦刚视察后很满意,首先自然是进出的保密措施十分严密,分层分级的检查制度也更合理高效。其次是火器院的研发与试验场所的安全措施也很到位,各种防燃防爆制度也非常到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各项成果研究很惊艳。

秦刚对于火器局的最早的指导原则就是:轰天雷与火炮两条路并行推进,轰天雷注重实用改进,火炮偏向迭代进化。

先看轰天雷,其研究核心精准地聚集在三点:

首先是火药用量的控制。毕竟硝的提取在这个时代极耗成本,在精准控制了各成份的纯度基础上,火器院反复试验,终于拿出了最佳、也是用量最低的炸药配方;其次就是爆破碎片的威力增强,火器局已经通过大量试验,确定了铁珠包裹与锥形破片的两套最佳方案;最后就是投掷距离,火器局的轰天雷分为旋风炮版与手掷版,前者为保证准确性,依旧保持了圆形,由旋风炮进行抛射;而后者历经试验,居然还是选定了木制手柄,其外形非常接近于现代的手榴弹。这些研究员与工匠的创新精神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基本定型后的轰天雷,眼下已具备了批量化生产、储备的条件,这将是今后对于战争结果最有帮助的武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对于火炮,秦刚实际上一直在降低对其的要求,因为他深知仅凭自己原先一知半解的知识量,也只能知道模糊的大致演变过程,但要在这个时代造出真正实用的火炮,还需要各种冶铁、铸造甚至是铣钻技术的不断提高相配套,决不能操之过急。

建中靖国二年,火器院推出了第三代行军炮,以青铜为炮身,重量控制在了一千斤出头,可发射五斤左右的铁弹或相应霰弹,该炮由于可以装在专制车架上推行,在交趾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同一时期,装置在流求水师战舰上的是三千斤炮身,装填十斤铁弹。

青铜炮身的造价实在太高,即使是发现了麻逸的铜矿后,批量生产也不现实。不过,在交趾的优质铁料输入后,第四代行军炮开始尝试铁铸炮身,只是进展立即变慢。一直到第五代时,铁铸炮身的耐用性、射击距离与炮弹威力才勉强追平第三代的青铜炮身。

火器局的工匠在反复试验中,已经发现了铁质炮管在铸造过程中出现的沙洞蜂孔是炸膛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火器局一方面是尝试将精密铜铁器所用的失蜡法应用到炮身铸造方法中,一方面开始尝试改造大型铣床,对于铸造成型的铁质炮管内部再进行进一步加工。

由于总体的指导精神在,火器局对于每一代的火炮都仅有少量样品用于试验,包括最新效果已经很好的第五代火炮,一直都没有批量生产,而又开始全力进行第六代铁炮试制。

秦刚在与火炮局专家的交流中发现,因为有正确的方向指导,他们的专业知识积累非常全面且惊人,许多他自己都不甚了解的技术细节,竟都已经被他们所攻克。

所以,他只能提出了自己在此时所能给予六代炮的最大指导:在应用铣床的基础上,开展炮膛膛线的研究;在火炮的药包已经实现定装的基础上,开展锥形炮弹的研究。

一旦这款炮型试制成功,即刻开始量产装备流求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