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府的宴席,终究是摆开了。
即便胡宗宪心绪万千,深知这“恩赏”背后是万丈深渊与灼灼烈焰交织的帝王心术,但这表面文章却不得不做,且必须做得风光热闹,滴水不漏。
加官赐爵,圣眷优渥,这是天大的体面,是皇帝陛下对东南柱石的肯定。
若他胡宗宪此刻推诿低调,反而显得心虚矫情,更会寒了麾下将士与依附官员的心,也辜负了陛下“昭告天下”的深意。
于是,总督府张灯结彩,虽无过分奢靡,却也规制严谨,气派十足。
杭州城内有头有脸的文武官员,但凡能挤进这扇门的,几乎尽数到场。
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长官自然位列上席,各府知府、卫所指挥、乃至有实权的千户、把总,亦纷纷敬陪末座。
这便是官场铁律。
今日胡部堂简在帝心,恩宠无双,谁敢不来?
即便往日分属不同派系,或有龃龉,此刻也得堆起满脸笑容,备上厚礼,道一声“恭贺部堂”。
没人敢赌胡宗宪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落落大方”、“不记旧账”。
官场之上,宁可将所有人预设为锱铢必较的小人,也绝不能天真地指望对方是君子。
这无关胡宗宪个人品性,而是权力场中自保的默契。
陈恪自然居于首席,身份尊贵,无人能及。
他含笑应对着各方敬酒,举止从容,言谈得体,既不过分热络,也不显得疏离,将靖海伯的威仪与兵部侍郎的气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般应酬于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这喧闹的宴席,倒也无形中帮了他一个小忙。
昨日才与戚继光约了台州之宴,今日便因这出“大戏”无需奔波。
戚继光、俞大猷等核心将领自然也都在席,倒是省了他另寻时机与他们深谈。
酒过三巡,气氛愈加热络。
胡宗宪身为东道,自是各方敬酒的焦点。
“恭贺部堂荣膺少保,简在帝心,实乃我东南文武之福!”
“陛下圣明,慧眼识珠,部堂大人实至名归!”
“靖海伯亲临宣旨,更显皇恩浩荡,下官等与有荣焉!”
气氛热烈得近乎灼人,每一句恭维背后,都藏着无数双审时度势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