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毫无干系

话到这里,胡轲略做停顿,眼神转向姚广孝,显然在等待他得出一个答案,也借此让姚广孝有机会重述刚刚被自己夺去的话语权。

胡轲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姚广孝,而并非徐允恭,因为他认为尽管徐允恭涉猎史书颇多,但对于像司马懿这样饱经磨砺的角色的认知仍需进一步成熟。

“司马仲达”这个名字,并不是历经种种折磨后无法理解和感知那种深藏于其中阴冷的含义的。

"司马懿向洛水起誓,却令这座千年名水沦为世人耻笑的河渠,昔年光武帝光明磊落地行为,在此之后变为众人口中的不再相信的荒谬故事。

"

姚广孝数十年来的和尚生涯不只是日夜虔诚地吟诵佛经,作为一个内心怀揣壮志的大师,他还总能将一些知识与见解巧妙地引入自己的着作之中。

就在这样的对话间,沉默了很久的徐允恭也开始开口阐述:

"话说回来,也许二位并不知悉,早在那支征北大军征服大都并收复燕云诸州时,皇帝就已经产生了前往泰山封禅的想法。

"

"燕云地区经历了数百年的北方民族掌控,陛下以宏伟的军事才能收复失地,此功业足可与唐朝皇帝相比,胜过宋太祖的辉煌。”

在这时,姚广孝顺手投出了赞誉之语,并给徐允恭留下了一扇表达观点的机会。

"但是,在这个时候,李善长出来直言谏言。

陛下你知道前宋时期的真宗吧?

仅这一句话,皇帝彻底放弃了登山封禅的决心。

"

徐允恭依然在面对这两位时感到谨慎,他试图迂回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希望证明李善长在此事件中并未采取干预行动的动力,但话语未及重点已不自主地引领到意味深长的讨论上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封禅并非朱元璋未曾尝试过的事,而是因为他选择的方式与过去 ** 所谓大为不同。

他是历史上首个将蒙古势力清除、恢复华夏正统的人物,其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可以媲美任何进行封禅的历史英雄。

然而,他最终决定不进行大规模的泰山封禅典仪的原因,其中仅宋真宗的角色占很小的一部分,并非事情全貌。

江南的士族并不希望文化的中心地位被再次夺走,这也是阻止因素之一。

封禅的问题在孔门内部 ** 下变得更加复杂,引发了对孔府内部两个不同看法的存在。

对于大明早期而言,泰山封禅明显不符合当权者既有的利益布局。

除了向两位表达这样的思想倾向,徐允恭还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他有意通过分享秘密的行为向对方示弱,表明他在对他们的态度上并未过多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