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董卓身死之时,王允便是第一时间掌握朝政,恭迎汉献帝刘协稳坐帝位。
而搜刮董卓财宝,珠宝美玉、金银首饰竟是累积形成山岳。
而看着董卓尸首落地,被燃烧的面目全非,蔡邕心中有些凄楚。
想到自己文学斐然却得不到皇帝重用,遭到奸人谋害。
却在逆贼帮助下得以完成自己的理念,坐上这个位置,当真是可悲可叹。
不由自主地,蔡邕便是流下了眼泪。
看到此处,王允大怒,认为蔡邕这是在怜悯董卓,不由气愤道:“好你个蔡邕蔡伯喈,贼臣差点颠覆朝廷,你不反思也就罢了,却是在这回忆以前受到的礼遇,岂不是倒反天罡,正反不分,难不成你也想做这乱臣贼子?”
还未等蔡邕解释,王允便将他打入大牢之中,准备杀了他。
而在另一边,王望瑾则是稳步发展。
在这一年之间,王望瑾手下聚集许多武将谋臣。
不仅有最开始的那几位,更有黄忠、魏延前来相投。
黄忠,黄汉升,在荆州长沙便是威名远扬,但却隐于山林,又因儿子病重,便是前来拜寻。
而魏延和黄忠也是同郡人士,也想要搏一搏出身,听说桃源郡之名,也是前来此处见识。
当王望瑾看到魏延的那时也十分好奇。
常听水友说:“这魏延头重十斤就有十二斤的反骨。”
王望瑾却是询问郭嘉其中道理。
郭嘉没有反驳,笑道:“应该因事论人,因人论事岂不谬哉?”
听到此话,王望瑾也是畅然。
历史上的魏延虽说是因“反叛”而死,却也是因为和杨仪争权而亡,这在武将之间很正常。
而文臣方面,王望瑾手下四人,分别是沮授、田丰、戏忠、郭嘉。
如今地盘并不大,所以王望瑾并不会考虑太多。
而这一年之间也是发生了许多大事,只是王望瑾都是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压根就没有参与的打算。
最初的冲突是由幽州牧刘虞和公孙瓒之间产生。
因为刘虞身份的特殊,是皇亲国戚,再加上他深受幽州百姓和城外异族尊敬,所以他便是被任命为幽州牧。
但是兵强马壮的公孙瓒却是不乐意。
自己打了那么久的仗,自己头上怎么还来了一个上司,这谁受得了?
再说他与刘虞理念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