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朝廷岁收连年降低却又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朝廷的赤字已是严重到需要天子"内帑"先行垫付九边军饷的程度了。
"回禀陛下,"好半晌之后,深谙财政之道多年的毕自严方才定了定心神,拱手回禀道:"前宋商税确实高于我朝,其原因大概与税卡更多,买卖专项更多有关.."
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有感于百姓连年遭受战火的袭扰,为了尽快恢复民生,特意降低赋税,由前宋的二十税一降低到三十税一。
此外,前宋贸易兴盛,全国各地设立了多达千余处"税卡",专门负责征收商税,反观疆域更为富饶的大明,居然仅设立了二十余处"税卡",乃是历朝历代最低。
闻声,案牍后的天子轻轻颔首,脸上露出了一抹满意之色,心中对毕自严的欣赏更甚。
这便是"术业有专攻"的重要性,尤其是似毕自严这等常年在地方任职,经验十分丰富的"干臣",三言两句便能点名问题所在,而不是像其余"腐朽"的朝臣,动辄便是之乎者也,扯东扯西,毫无见解。
早在国朝初建之时,太祖便是定下了"富藏于民"的国策,但经过了两百余年的传承,这条"国策"最终的获利对象早已不是当时勤劳朴实的市井百姓,而是上至朝野,下至地方的各级官员,以及不断从中上下其手的吏员。
通俗的讲,便是富绅豪商利用自身拥有的财富,与当地官员沆瀣一气,免于交税;而掌握着更大权利的官员或者宗室藩王们,则是将属于朝廷的商税分别瓜分。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贯穿了大明南北经济命脉的"漕运",本应为朝廷输送漕粮及漕银的官船如今却被"公器私用",为宗室藩王和南方的士绅们运送货物,使得朝廷从中失去了大量的税收。
再以"茶税"举例,即便是战事动荡的两宋时期,朝廷每年也能够收取数百万两的茶税,巅峰时甚至可以达到七百余万两。
但是到了大明,朝廷每年从南直隶获取的茶税却连年降低,甚至就连万历皇帝亲自从宫中派遣内官,前往南直隶办差,也才收取了区区五万两白银,与前宋的茶税相差百倍之多。
这些听上去宛若天文数字一般的银两可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以各种各样的由头落到了诸多富绅豪商的囊中。
反观最为底层的市井百姓们,却没有享受到太多来自于朝廷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