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俊隐忍不发,再次朝边上妻子投去阴冷警告的一眼。
裴宝莺被两人看着,自然不能不说话了,迟疑犹豫地张嘴,“嫂嫂,我夫君的长兄在边境一偏僻下县做县令,那里土地贫瘠,他也是吃喝不惯……”
水土不服、吃喝不惯这种话,裴宝莺自己讲出来也觉得羞愧,咬咬牙找补道:“作为朝廷选拔的官员,吃些苦也是应当的,只是朝廷对于在贫瘠边陲的官员是有明令的,说是每三年便能一换,而我家这位大伯兄已经在任四年了,想着是否是朝廷忽略遗漏了他,这才想拜访时顺便麻烦嫂嫂帮忙问一问。”
若如裴宝莺所言,确实是朝廷遗漏了郑县令,忘了调回来,那么这件事真就是件小事。
可是……若是件小事,又何必大费周章前来寻她?
谢桑宁自认与郑氏不熟,更没有交情可言,如今郑俊能上门拜访仰仗的不过是裴家这门姻亲,头一次上门拜访便有所求,岂不败光头回见面的所有好感吗?
单凭这点,她就不觉得裴宝莺所言为实,或者说,郑县令调职一事根本没有说的这样简单。
谢桑宁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抛出一个疑惑,“三妹与妹婿还不知道你们大哥升任了吏部尚书吗?”
考核、调任、官员任命,这些都归吏部管。
何不直接找裴如衍?
她问完,就见裴宝莺面露茫然之色,怔愣后恍然,而郑俊在诧异之后,面上一闪而过懊悔。
大概是悔方才一时冲动与裴如衍呛声吧。
现在好了,提到了裴如衍,裴如衍都不讲话了,只平心静气地搁边上喝茶,作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大哥升任了吏部尚书?”裴宝莺还当真不知,“那真是要恭喜大哥了!”
郑俊脸上难看,强颜欢笑跟着恭喜,后问,“看来我们在康定消息闭塞,竟没有听说,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谢桑宁仿若未闻,半侧身去端茶盏,真应了裴如衍那句,见着了人,架子自然而然就有了。
站在一旁的百事通玉翡,在厅堂一阵沉默后,默数了三个数,然后温声道:“是不久前的事,想来是消息还未传到康定,三姑奶奶与三姑爷就已经上京,昨日到了京中又不曾去国公府拜访,喜宴上也没个机灵的主动告知,这才将消息错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