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国本基础,外加内法根基的事儿,非法家出身的人,根本连开口的资格都没有。
遂。
扶苏现在也彻底成为了小透明。
旁侧。
许尚想了想,开口道:“首先商君的初版郡县制,是专门为关中大秦制定的。现在天下一统,大秦的版图成倍扩充,变成了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又对应着三个郡臣,也就是皇帝需要直面一百零八位地方高官。”
李斯点头道:“所以皇帝陛下把丞相之职,一分为二。其中右相负责关中诸事,左相负责统筹中原,下辖朝廷九卿各部,共同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李斯言及皇帝把丞相一分为二,目的是区分统筹中原和关中。
这也确实是个理由。
但实际上……
始皇是个权利欲望极重之人!
非常在意中央集权!
始皇把原本的执政相邦,百官之首,变成了左右相。
根本原因肯定还是想要平衡朝局。
以免昌平君吃里扒外的行为再度上演。
须知。
若无许尚提醒。
始皇按照招揽韩国降将内史腾,进而攻取韩国,再用韩将治理韩地的思路。
昌平君身为楚国宗族血脉,又是大秦丞相,九成九会在攻楚之时,迅速担任治理楚地的重任。
一旦昌平君反叛。
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
始皇平分相权,也是为了防止再被丞相背叛的巨大风险。
许尚:“左右相代表的三公,以及下辖的庙堂九卿各部,可不仅仅只是负责一百零八位郡级高官,还有全国三千多名县官……以及负责监察陵邑制度顺利施行的刺史,老夫都没算在内……”
小主,
一千多个县,同样分有县令、县丞、县尉,共计三千多名县官。
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许尚顿了顿,继续道:“而真正能干事的庙堂九卿中,其实只有廷尉、治粟内史和少府。”
“其余的奉常执掌宗庙礼仪,郎中令和卫尉都是宫廷将领,太仆掌宫廷舆马,典客管外交诸夷等事,宗正则是负责皇族内部事物……”
“综上,朝廷真正肩挑全国政事运转的分别是左右相和廷尉、治粟内史、少府……这个少府还得分出大量人手,去统筹皇室的山海池泽之税等等。”
“这么一来,全国三十六郡的政务运转,以及每年上计的秋课和冬课,皇帝又怎么不劳心劳力呢?”
……
原本的庙堂三公九卿制度。
职权所属较为混乱。
内外不分。
确实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夫子明鉴。”
李斯彻底没话说了,他拱手道:“那依夫子的意思,是要把庙堂三公九卿的制度进行梳理和改革,以减轻皇帝陛下的政务负担?”
嬴政:“……”
嬴政闻言忍不住张了张嘴,他很想说……我不累!我还年轻!我还能继续猛猛的勤政……
“不不不!庙堂三公九卿制度确实得改革,还有国库的财政方案规划等等,但这两项都是较大的议题,我们以后再说,今日先把郡县制地方上的封疆大吏给论清楚。”
许尚思索了一会儿,转而道:“小赵,几位小友,假设把你们放在皇位上,你们觉得自己可以直接管理多少个郡级高官?”
李斯:“……”
王翦:“……”
夫子,这可不兴假设啊!
下一刻。
李斯和王翦都若有若无的用余光扫向了嬴政……
嬴政随即开口道:“夫子,我觉得皇帝只要每天勤政一些,全国三十六郡,勉强还是能够顾得过来的。”
嬴政每天都会批阅一石政务奏章。
日日如此。
夜夜皆然。
嬴政都有些习惯了。
许尚笑笑道:“小赵你说的是始皇……其自然能够顾得住全国三十六郡,可后世的皇帝就未必了。高强度的勤政,还得余生坚持大几十年,这真的太难了。”
多少皇帝前中期都十分的英明神武。
一到了晚期。
各种昏招就都来了。
挡都挡不住。
亦或者晚年懈怠的也不在少数。
尤其是以修仙着名的嘉靖……最初那叫一个踌躇满志,最后还不是开摆了?
所以。
单靠皇帝一人撑起江山社稷,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得从制度层面进行巩固。
“就让老夫来给你们一个官员人数的管理标准吧。”
许尚缓声道:“依据兵家的十进制,什长,百将,千将等等。显然一个基层县官和军官,麾下直属干吏或者士卒最好不要超过十个。”
“而皇帝需要直接接洽了解的地方高官,也最好不要超过单十之数太多。”
“一百零八位郡臣,哪怕是始皇,估计也得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分别记住名字、长相,以及所属地方职责等等!”
……
十进制,东西方共同默认的管理方法。
比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就有明确提到……上位者至多不应超过十名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