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在丝绸市场的惨败,成了江南茶余饭后的谈资。杨氏家族,这个曾被视为行将就木的衰败豪门,在杨昭的带领下,如烈火烹油般迅速崛起。杨氏丝绸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新颖的预售模式,占据了江南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声望一时无两。柳家因与杨家结盟,也分得了不少红利,其在商界的地位更加稳固。
杨昭并未因此止步。他坐在书房里,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古籍,思绪却飘向远方。商业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要让杨家真正立足,乃至影响天下,仅仅依靠商业上的成就远远不够。他需要更多元的人才,尤其是那些能为家族谋划长远,甚至为国家出谋划策的智囊。
他想起系统里关于“人才洞察”的描述,这功能不仅能看忠诚度,更能看潜力与特长。他需要一个懂得治世之道的士子。
江南多才俊,但其中不乏沽名钓誉之辈,更有许多人被世俗羁绊,困于门阀之争,难以施展抱负。杨昭要找的,是那种真正有才华,有抱负,却不愿同流合污的寒门士子。
经过一番打探,一个名字渐渐浮现在杨昭的心头——苏墨。此人是当地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对农政水利、民生社稷都有独到见解。然而,他出身寒门,不善钻营,几次科举都因不肯依附权贵而落第,如今在城郊一处清贫的院子里教书为生,日子过得清苦。
杨昭决定亲自拜访。他没有摆出杨家家主的架子,只带了王福一人,轻车简从,寻到了苏墨的住处。那是一间低矮的土墙院子,院内几株枯树,显得有些萧索。
敲开门,开门的是一个身穿旧布长衫的年轻人,面容清瘦,眼神却很明亮。他就是苏墨。
“请问可是苏先生当面?”杨昭拱手施礼,态度恭敬。
苏墨打量着眼前这个衣着考究的年轻人,心中有些疑惑。他自问与这等富贵人家素无交集。
“正是苏某,不知阁下是?”苏墨回了一礼,语气客气却疏离。
“在下杨昭,久闻苏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拜访。”杨昭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