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高层在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之后,他们非常愿意学习,只是学习的对象一定要足够强大。这也是为什么晋国在“邲之战”输了要拉拢吴国,遭到吴国君臣排斥的原因。
晋国刚刚被楚国打得惨败,且不论晋军为什么会惨败,楚军将“饮马大河”闹得声势极大。
吴国得知晋国惨败给了楚国,结果晋国找吴国寻求结盟,很难不让吴国君臣认为晋国是想要找垫背。
至于说,楚国是吴国或晋国共同的敌人?
吴国是经常败给楚国没有错,问题是不像晋国败得那么惨。
由于晋军在“邲之战”表现不堪且败得极惨,很难让觉得自己可以与楚国打得平分秋色的吴国看得起晋国。
后来,吴国偷袭楚国,取得了自认为辉煌的胜利,自然是更看不起晋国了。
另外一点,现代人想观看世界地图不难,只要肯去看的话,起码能够知道哪几个强国的疆域面积。
因为各种新闻不断,普通人主动或被动能够了解到当世有几个强国,那些强国的实力大概又是怎么样。
在春秋时期,绝不是谁想观看山川舆图就可以看到。
哪怕是贵为一国之君,他们看到的山川舆图会很简陋,同时别想有什么“世界地图”的存在,无法从地图去了解哪一个国家的疆域面积大小。
在比较军事的实力方面,缺乏足够的信息,自然而然是要较量之后才知道。
晋国镇压中原的过程是,谁不服就打一顿,打到对方屈服为止,进而震慑到其余的国家。
也就是晋国并不单纯是用恐吓或其它的方式取得中原霸权,完全就是一路镇压过来。
同理,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夺天下霸主宝座一直在打生打死。
吴国君臣的排比就是:俺们打赢了楚国,楚国打赢了晋国,俺们明显比晋国强。
在那种逻辑之下,吴国君臣才不愿意跟输给了楚国的晋国结盟,还是认晋国为老大哥的结盟方式。
后面,吴国发现自己有点打不动楚国,结果楚国惨败给了晋军两次?
毫无疑问的事情是,晋国连续战胜楚国之后不止显得强大,有一众小弟的衬托也显得声势大,自然就会让吴国君臣更愿意高看一眼。
其实,吴国有过向楚国学习的历史,只是学了一些皮毛就不自量力转而发起挑战。
楚国与吴国变成仇敌,真的就是吴国先动的手,要不然楚国的决心是先打败晋国夺取霸主宝座,周边可以吞并的小国都忍住没有下手,哪有闲功夫去攻打极其落后,打了没有多少油水的吴国。
哪怕是楚国前两年措手不及之下被吴军成功偷袭“巢”地,他们仍旧不当吴国是什么对手。这一点从楚国没有出兵讨伐吴国,报复回去就能够看得出来。
然而,吴国拿自己当盘菜,他们因为成功偷袭楚国而沾沾自喜,将楚国没有报复视作是楚国害怕了。
关于不自量力的表现,吴国可不止一次进行表演,很凑巧的事情是楚国真没有太拿吴国当一回事,经常动用举国十之二三的力量跟吴国较量。
吴国君臣应该不知道楚国只是动用那些力量,他们所能够知道的就是楚国对自己展现出来的力量而已。
楼令跟诸樊一阵聊下来,他从诸樊身上看到了谦卑与自大。
谦卑是诸樊面对楼令表现出来的恭敬与愿意学习的态度。
自大则是诸樊表现得很看不起楚国的样子。
这个……,连楚国都敢看不起,想来根本不了解晋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那么,诸樊对楼令展现出的尊重态度,恐怕是要带有很大水份的吧?
“晋卿的威名连吴地都一直在流传,如果我们向伯国学习的话,可以由晋卿长住吴国进行教导吗?”诸樊问得很天真。
楼令只能说被问得愣住。
什么玩意来着?
吴国想让楼令长期待在吴国当顾问之类的角色?他们到底是什么脑回路嘛!
不说楼令是晋国的卿大夫,不可能长期离开中枢,一旦真的长期在国外,一定要失去对国家决策的话语权。
楼令还是一个庞大家族的一家之主,怎么可能长期待在国外呢?
“公子这个提议很好,只是很难成为现实。我极可能每一年都需要统兵出战,名下还有‘太原’、‘韩’、‘平陵’、‘河阳’、‘瓜衍’、‘高陵’、‘吕’、‘神木’需要治理,治下近三十万人嗷嗷待哺,哪敢轻易远离。”楼令说道。
因为楼令看出了诸樊的无知,只能很露骨的来说明一些情况。
对某些人的谦虚,他们会真的以为就那么一回事,导致谦虚被看轻,乃至于真让觉得就是个小卡拉米。
楼令必须让诸樊更直观地了解晋国的卿位家族,到底是何等的存在。
诸樊一脸震惊地大声问道:“多少,晋卿名下口众有三十万人?”
其实并没有。
只不过,楼氏的总人口已经在接近三十万这个数字了。
“那个地方是晋卿的封地?与之我国相比,面积是大是小呢?”诸樊又问道。
小主,
这个该怎么说呢?
属于楼氏的封地再加上军事控制的范围,楼令所掌控的疆域应该是吴国的一个半大小。
也就是说,当前一个半的吴国才跟楼氏实际控制的地盘等同大小。